桦川县寒星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
联系人:崔光旭
电话: 0454—3095800
手机: 13845401175
地址: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星火乡燎新村
去年以来,我国稻米加工行业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好势头。据统计2015年大米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656.9亿元,居三大主粮之首,比上年增长30.1%;产品销售收入3636亿元,增幅为27.2%;利润67.6亿元,比上年增长27.3%;大米产量8216万吨,比上年增长921万吨,增加12.6%;全年实际处理稻谷为1.3亿吨。总的情况是好的,全年大米市场平稳,供需基本平衡,大米及粮食加工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幅度。分省区看,湖北(产量1311万吨)、安徽(产量1099万吨)、江西(1011万吨)、黑龙江(926万吨)、湖南(750万吨)居全国的前列,五省大米加工总产量5097万吨,占全国大米总产量的62%。居全国前五位的大米加工企业是:中储粮公司(94万吨)、湖北国宝桥米集团公司(78万吨)、益海嘉里集团公司(75万吨)、湖北福娃集团公司(72万吨)、江西粮油集团公司(70万吨)。总体上看,在国际经济复苏乏力、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,作为三大主粮之首的大米加工业保持了二位数增长的好势头,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、支援“三农”发展、稳定经济全局做了可贵的贡献,全行业服从了国家的宏观调控,大家做了不懈的努力,这是来之不易的。
进入“十二五”以后,大米加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,新的变化。一是大米供需紧平衡的趋势继续发展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特别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大米的需求,呈现刚性增长,而总供给却增长缓慢。这既为大米加工业开辟了广阔的市场,提供了商机,也加大了粮食安全的责任和困难。二是粮食物流领域多元化、多渠道经营的格局已经形成。全国大米加工业入统的9394个企业中,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827户,产量828万吨,占全国总产的10.01%;民营企业8526户,产量7228万吨,占全国总产的87.8%;外商及港、澳、台投资企业41户,产量160万吨,占总产的2.19%。这几种经济成分在宏观控制的指导下,国有经济发挥了主导作用,民营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,外商和港、澳、台经济发挥了有益的作用,各得其所,呈现出活力迸发的态势。鸭稻米,星火大米,稻花香大米三是大型骨干企业的成长加快。2011年大型稻米加工企业(日产能400吨以上)307户,大米产量2434万吨,占全行业29.6%;中型企业(日产能200-400吨)为1131户,大米产量2392万吨,占全行业29.1%;大中型企业生产数已居全行业的59%左右。特别是年产10万吨以上企业71个,比上年增加8个,总产量1509万吨,占总产量18.4%,同比增加8.5%。
从以上几个带关键性的特点可以看出,作为实体经济的大米行业发展趋势是良好的。客观环境为大米行业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,提供了商机。而且由于多元化结构带来的生机和活力,市场化配置资源加速进行而形成的组合效应将加大。这又是一个难得的、极为重要的发展机遇期。当然,也加大了全行业的责任与风险。大米是全国人民的第一主食,是拉动内需的首选商品,是粮食市场的风向标与稳定器。实践证明历次粮价的大幅波动,抢购现象的发生,都是从大米开始,从南方开始,从城市开始,从而波及内地,波及其它品种。所以,在新时期在紧平衡的态势下,必须把立足国内,确保大米的稳定生产与充分供应摆在稳定市场、确保粮食安全的第一位,能够经受得住全国重大的自然灾害造成较大减产的考验、重大突发事件的考验,以及世界粮食危机、粮价大幅度波动冲击的考验。全国的大米加工企业要争取在考验中合格,在风浪中成长,在冲击中壮大。